因材施教 楊洛婷
雖然小朋友學習能力高,而現時許多家庭也流行以廣東話、國語和英文三語並行,惟曾有研究指出這可能會造成小朋友出現混淆,對此作為金牌司儀的楊洛婷(Rabeea)會細心留意子女是否能確切分辨三者,且能否適應不同語言對答,而她覺得其實想加強小朋友溝通能力,最重要是家人之間的交流,及多帶他們外出接觸不同事物,這樣儘管不用刻意教導他們都會獲益不少。
楊洛婷和阿Tim向來是圈中的模範家庭,去年再添兒子,與女兒湊夠一個「好」字。

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宴會或記者會上,都不難看到對答如流的Rabeea擔任司儀,而早前她更是《香港女青年協會(JCI Hong Kong Jayceettes)第七屆全港司儀大賽》的星級大使,對於其語言和應變能力絕對毋庸置疑,這不禁讓人覺得她教導子女在溝通方面也可能有一套特別方法,但原來跟許多家庭一樣,Rabeea都是從日常溝通入手,「我覺得小朋友學兩文三語當然比較好,因為我國語不太好,所以幫女兒報讀學校也特別挑選一間國語學校。而平常工人姐姐會跟她說英文,相反我和丈夫就會堅持用廣東話對答,因為我覺得廣東話都是比較難學的語言。」

無懼接觸陌生人
提到有不少調查指小朋友年紀尚輕,若接觸多國語言會容易出現混淆,故此Rabeea 特別向不同專家詢問意見,也有向作為校長的朋友查詢,反之都說讓小朋友早點接觸更好,而她也曾向女兒做過測試,「我試過同一件事用三種不同語言問囡囡,好像叫她跟工人姐姐說我想吃蘋果,而她便立即跟對方說『May I Have An Apple Please?』,再問蘋果國語是甚麼,她都懂得回答,所以既然懂得分辨,我就覺得可以繼續。」至於與別人溝通,Rabeea 又笑言其實由小就會教導女兒向其他人打招呼,像是公寓的看更叔叔、公園休息的公公婆婆,女兒都會行過去說Hello,只是現在四歲懂得害羞,才開始面對陌生人帶點靦腆。
女兒的溝通和社交能力不成問題,惟在疫情中出生的兒子卻曾讓Rabeea有些擔心,「因為家姐出生時帶口罩不是必然,但兒子就需要,而我之前未必有很多時間跟他對話,這樣擔心會影響他學說話,所以現在我跟家姐都會跟兒子多聊天,讓他可以學習我們的口型。」Rabeea又指早前一直留在家中抗疫,到現時放寬再帶兒子外出,起初他都有十分緊張,用手指抓緊手臂又默不作聲, 幸而經過一段時間, 再帶他到Playgroup 與同齡小朋友多相處,兒子才開始慢慢放鬆,甚至現在已會於Playroom爬來爬去。

Work Life Balance
Rabeea 現時一直保持著半職媽媽狀態,然而提到女兒開始上幼稚園,兒子又是初生不久,會否考慮休息來全職照顧子女?她坦言沒有,因為自己很喜歡工作,從15 歲開始接觸社會便很喜歡擁有自己的事業,並靠雙手賺錢,「我一直的夢想是組織家庭,有小朋友,但同時並非代表就要失去自己,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Me Time,不可以100% 全部給予小朋友,所以Work Life Balance是十分重要。」
然而Rabeea 就算前一晚工作至深夜,她都會堅持翌日早上七點起床送女兒上學,晚上再抽時間陪她洗澡、說故事,因為Rabeea認為一個穩定的時間表,可以讓小朋友知道父母會一直在身邊。同時她又會帶女兒到工作地點同行,或是去爸爸的Band房探班,讓她知道父母的工作環境,從而達到更了解大家,「因為若果父母一味只是埋頭苦幹,小朋友未必會明白,相反會覺得被忽略,所以我們都很Open-minded,甚麼都會跟女兒說。」Rabeea強調一家人的溝通與相處良好,才是教導子女正向的最佳方法。


